社交网络让彼此更亲近了吗?大西洋月刊最新研究:它让交往更克制了
今天你发朋友圈了吗?
信息爆炸的时代,一觉醒来,糟糕,满屏的小红点总是让你内心挠墙。社恐深度患者的内心os:“三天可见”都是一种打扰,最好是“网络真空人”,或者彻底再见吧,社交网络。
当社交媒体悄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,现代人也在神不知鬼不觉地拱手送上自己的数据。如今,承接互联网消失或追踪的业务也都冒出头来。人们不得不思考,如何警惕使用自己的社交账号,又或者,是否干脆逃离。
使用社交媒体的心态与行为
“连接”是Facebook的宗旨。“连接人的社交愿景是我的最优先考虑的事情。”4月听证会前,扎克伯格说道。彼时,上千万Facebook用户发现自己的私人数据被泄露给了剑桥分析公司。
有研究发现,通过近距离的自我暴露,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亲近了。只有人们对于深度使用这些平台没有什么隐私顾虑,社交媒体平才能让人际沟通变得如此紧密。荒谬的是,这些工具创建之初是想让人们保持一定距离地熟络起来。
大西洋月刊资深副主编Julie Beck最近开展了一项研究,试图验证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多大程度会审视自己,以及剑桥分析公司丑闻是否影响了他们使用Facebook和其他平台的行为。Beck还与佐治亚理工学院交互式计算专业副教授Sauvik Das和密歇根大学Living Online实验室主管Sarita Schoenebeck分享了数据,他们也对部分数据进行了一些基础分析。
当然,这份调查算不上严谨。大西洋月刊通过Facebook、Twitter、订阅邮件和会员项目将调查发送给读者,因此不是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取样。在2218名受访者中,有82%的白人,且多数来自美国;女性占比59%,男性为40%,还有1%的其他性别;受访者分布的年龄层也很广泛,但总体上趋于年龄较大的群体。
调查结果显示了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乐意/不乐意分享的内容、对不同平台的信任程度以及隐私问题如何影响用户行为。除此之外,Beck还跟进采访了一些读者,了解他们对社交媒体隐私问题的详细看法。
隐私担忧与自我审查
总体来看,78.8%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隐私“非常”或“有一些”担忧;有82.2%的人表示会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自我审查。Das的分析提到,相比年轻群体,年龄较大的人更有可能因为隐私顾虑进行自我审查,不过对于所有年龄群体而言这一比例都有75%甚至更多。在这次调查中,“自我审查”被定义为“因为担心隐私泄露,用户会阻止自己发布想要分享的内容”。
受访者对社交媒体信息隐私程度的担心
27岁的David Garvey是在波士顿工作的一名销售主管,他在剑桥分析公司事件的爆发前就开始注意自我审查。起因是David一次将在高中饮酒的照片发在Facebook,朋友的母亲看到后跟校长告状。
“通过那件事,我意识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任何内容都会随时被其他人围观。”Garvey说道,“所以我几乎不怎么发东西了。任何发出去的东西都有可能被公开消费,我尽量避免这种情况,将自己的社交控制在亲密圈子里。”Garvey表示,他其实并不怎么担心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问题,因为他对自己发布的内容已经够小心了。
社交媒体面临的信任难题
在受访者中,Facebook目前是使用最多却最不被信任的社交网络,57.9%的平台用户表示他们“几乎不信任”Facebook或“根本不信任”Facebook对个人信息隐私安全的保护。受访者对其他的平台如Twitter、LinkedIn、YouTube、Pinterest、Snapchat态度各异。其中多数人持中立或不确定的态度,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拥有更高的信任度。有几位受访者表示,他们知道Instagram属于Facebook,但感觉在Instagram上分享的大部分是图片,不那么容易会被利用。
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信任度调查
剑桥分析公司丑闻的余波
Facebook一位发言人在邮件中对Beck提到,继三月剑桥分析公司丑闻爆发后过去的数月中,公司并未发觉对用户行为有何重大影响。“我们所看到的是,如今人们更多地关心数据隐私,并且明白自己手中的控制权和选择权。”为了让用户更好“控制”自己的账号隐私,Facebook提供了更简洁明了的隐私设置,并计划开发“历史记录清理”功能,让用户能删除那些从Facebook外部资源收集到的数据。
但也有一些人开始考虑在剑桥分析公司事件后如何使用或是否使用Facebook。在Beck的调查中,99%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知道这一事件。如此高的比例当然也不稀奇,毕竟这项调查主要针对大西洋月刊的读者发出,而大西洋月刊密切关注报道了这一丑闻。这其中,有41.9%的人表示是因为知道这一新闻所以改变了使用Facebook的行为,主要是更加小心对待自己发布的内容。但Das提醒,“谈及隐私的时候,人们往往说一套做一套。”
另有一小部分的声音(9.6%)表示,在丑闻爆发后他们删除或冻结了自己的Facebook账号。而剑桥分析公司事件发生后,Facebook拒绝提供人们平均每月冻结或删除的账号数量。
芝加哥的一位博主Janice Riggs在听说该事件后,删除了自己的Facebook账号。“它只是我生活中可以拿掉的一件东西,”她说道,“我不用Facebook,也不相信它,所以我干脆了关了账号,我丈夫也是。但我也有认识的人表示并不会真正完全弃用Facebook。”另外Riggs也提到,弄清楚如何删除Facebook账号还是很麻烦的,她最后在谷歌上搜索了不少操作指南。
有一小部分人(25.6%)表示,他们在剑桥分析公司事件后改变了在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行为,主要是变得更小心、发东西更少或更改隐私设置。
私人信息与原创内容
除开剑桥分析公司事件的影响,总体上来看,受访者们表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相比5年前没那么私人了。共有60%的人表示他们发的内容“非常不私人”或“比较不私人”,但也有25.7%的人仍维持原样。
2016年The Information报道,至少在Facebook上,原创性质的个人分享(相对于发表情包或链接)正在减少。美国新闻学会(API)2015年的调查发现,千禧一代相比过去更加注重隐私问题。
融入生活的社交媒体
“我认为人们越来越接受这样一种观点,即社交媒体已是生活的一部分。”Das说道。这一点在他自己身上也有所体现,Das发现自己会在Facebook分享工作更新或重大个人事件,“而以前我只会发些无关紧要的内容。”
随着社交媒体的新鲜劲过去,实用性变得更强,也许人们会越来越意识到:私人信息正是使用社交媒体时付出的代价。当然有人对此并不在意。
“如果Facebook想提取我的数据来改进整个算法,那只管去做。”Garvey说道,“我认为这会给社会带来净效益。这些数据是有价值的,可以从中发现更有建设性的见解,而非有害的。”
“马克·扎克伯格是Facebook的天才,”一位居住在加州98岁的退休教师Shirley O’Key说道,“他有让人钦佩的目标,他想要给世界提供交流沟通的渠道。我非常相信他做这些事的诚意。当然他也受阻了,因为人人都在说他没有保护隐私。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:世上并没有什么事情是私密的。”
也许人们并非一无所知,只是一时迷茫。Beck的同事Alexis Madrigal指出,Facebook的发展是不会受阻的,它已经很壮大,对太多人的生活都相当重要,没有什么负面新闻可以真正影响到它。至少从必要性来说,Facebook有其独特性。在Beck的调查中,大多数的Facebook用户(68.6%)表示,如果没有Facebook,他们的社交生活受损的状态会是“一点点”、“一般”、“很大”。而对其他社交媒体平台,多数人的态度是,没有它自己的社交生活“一点也不会”遭受损失。
“没有这一平台,你的社交生活会遭受多大损失?”
佛罗里达一位26岁的零售业工作者Regina Goodrich说,过去五年间她冻结自己的Facebook账号有五次左右,但总是忍不住又用了回来。“我很可能是太害怕错过一些事情了。”Goodrich说道。但她最近又彻底删除了账号,并非因为剑桥分析公司丑闻,而是Facebook让她感到太焦虑了。不过,“隐私担忧也是原因之一。”
然而,在这次调查中大多数人还是反映,他们并不会因为这次丑闻而改变自己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。
芝加哥一位22岁的数字营销人员Taylor Moore表示,Facebook是她“主要的社交网络”,她用Facebook Messenger比短信还多。“如果我不得不删除某些app,那删Facebook一定会造成重创。”对于剑桥分析公司事件,Moore认为这更像是一个“违规行为”,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使用习惯。
“剑桥分析公司事件并不是Facebook第一次陷入隐私风波。”Schoenebeck说道,“十年来不断有这样的新闻爆出。每碰上一回,人们似乎都觉得,‘这次是真事,一定要远离Facebook’。但随后人们又忘了这回事。Facebook几乎就像一个公共工具,因为人们尤其是成年人觉得,他们必须得用这个东西。所以我认为人们是不会将使用Facebook和对它的信任牵扯在一起,毕竟有许多机构和组织都在使用,工作场所、学校、社区中心、教堂等,不用的话人们会错过很多事情。”
尽管对隐私的侵犯会导致一些人彻底退出某些平台,但从宏观层面来看,社交媒体的主导地位并不会被撼动。“停止使用现有的平台,回到过去传统的社交方式似乎并不太可能了。”Das说道,“我们不能停止使用社交媒体,因为它们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社交的方式,至少在这个国家是这样。”
相反,如果我们继续依赖社交媒体用以关系维持,那么损害信任的隐私侵犯行为就有可能导致寒蝉效应。人们并不会放弃社交媒体,但会用得更安静一点、小心一些和不那么私人。而社交媒体对于真实真正的连接而言,并非是很好的工具。